当前位置: 教务处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2017年教务处工作总结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1-06 [来源]: [浏览次数]:

2017年是学院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最重要的一年,本学期教务处在学院董事会和院领导的领导下,以“规范、沉淀、创新、出彩”为主线,围绕“福建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指标”,求严谨、重务实、抓全面,持续推进学院内涵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我院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教学常规工作

(一)教务工作

1.2017上半年,学院共开设7门公共必修课,132门专业必修课,44门专业限选课,30门公共选修课,6门“四会”“双创”课程,网络在线学习(智慧树)课程9门,合计228门课程,26438学时,教师平均周学时14学时。

2.2017下半年,学院共开设7门公共必修课,126门专业必修课,33门专业限选课,84门公共选修课(其中21门网络在线学习课程),6门国学课程,4门双创课程,合计260门课程,26558学时,教师平均周学时14学时。

3.做好每学期课表安排,保证学院多媒体教室、机房等教学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安排教师、学生每天的上课情况;做好教师的调停课工作,其中本年度教师因公调停课40余人次,因私调停课30余人次;做好每学期的重修安排工作,安排相关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做好每个月的课时统计工作,并按时提交给人事处进行核对。

(二)考务工作

1.严格按照生考试院下发的关于考场监控建设的文件规范要求,与设备处人员配合检查监控设备,并按规范进行送查。配合技术人员完成监控设备的备用电源的安装和布线,以及省考试院的要求,修改监控设备的数据并与省考试院对接,实现省考试院对考点进行直接的网络监控观察。

2.认真组织全国英语四、六级、B级考试工作,合理安排考场和监考老师,并对每间考场的播音设备和听力设施进行检查,严格对考生的电子设备进行监控,避免考生电子设备违纪情况。全年学生共有1062人报考,累计设有考场37间,教师监考达127人次。

3.精心组织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于考前召开考务工作会,对往年准备不够充分的事项作出了重点要求和工作部署,全年共有1320名学生报考,设有7个考场,分为三个批次,共有46名老师参与监考考务工作。

4.递技能鉴定考试

2017年3月、5月,年共举行了2场快递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共参与575人参加考试。

5.认真组织全院其中考、期末考、补考、毕业班清考等

考核工作,全年参与考核学生达到约60000人次。

(三)学籍工作

1.做好毕业生毕业资格审核工作,打印制作2017届学生毕业证书1130份,即时进行毕业生学历注册。

2. 做好2018届1373名毕业生头像采集工作。

3.做好学生学籍异动工作,2017年,学院共有转专业学生591人,参军保留入学资格28人,参军保留学籍21人,休学36人,退学40人。

4.做好新生学籍注册工作,2017年录取新生1598人,其中报到注册1530人(含二元制新生113人、2014年五年专转轨学籍注册75人)。

5.做好老生学年注册工作,15、16级老生学年注册2841人。

(四)教材工作

认真审核各系上报的教材,并整理归纳,将电子版和纸质版分别保存。教材到位确认无误后按专业班级分发教材,并让辅导员签字,同时,根据各系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及时进行增订补订。精准统计实际发放的教材数量,经统计全年共发放教材43382册。

二、竞赛工作

1.组织参加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2018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批赛项我院共报名30个赛项,其中参赛指导老师37人,参赛选手72人,共取得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20项。

2.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类赛事

2017年全年我院共参加6场创新创业类赛事,参与人次达3364人,报名项目高达933项。其中在第二届福建省大学生文化创新创意大赛中我院获得的一银五铜的优异成绩,位列民办校首位。同时在2017年晋江市政府组织的为梦想前“晋”创新创业及海峡杯(晋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了优秀组织奖的荣誉,也是获得海峡杯(晋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奖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三、专业建设

1、组织申报西餐工艺、休闲服务与管理、休闲体育、体育运营与管理等4个专业作为2018年新招生专业,并通过省教育厅审批。

2、新增机械设计与制造、食品营养与检测、鞋类设计与工艺等3个省级“二元制”专业,其中鞋类设计与工艺获批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截至目前,5个“二元制”共招有企业职工226人,并牵头开展二元制相关事宜,到企业组织二元制学员举行开班仪式,组织学员参加开学典礼,10月份开始学院陆续派教师到企业上课,截至目前,已派下企业授课教师35人,已上40门课程。

3.积极推进专业体系与产业深度融合,2017年,申报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为省级示范专业并获批立项,截至目前,学院共有2个专业对接产业示范专业群,分别为智能制造专业群及现代服务业专业群。

4.现代服务业专业群实训基地获批省级立项。

5. 推进专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服装与服饰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食品营养与检测、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为引领,形成6个左右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

四、教学改革

2017年,学院各专业着力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达成“三动”和“四会”培养目标,学院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手工全盘账》获省级精品在线资源课程立项建设。

1.组织修订全院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不断规范教学,进一步将被需值融入课堂,建立健全研究室活动制度,鼓励教研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2. 校企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2017年,全院19个专业,逐一召开课程论证研讨会,共邀请企业人员180余人,含企业老板、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与学院各专业教师、学生代表一起对开设的专业课程逐一研究、论证、筛选,对照专业能力需求目标,科学增删,使学院能够依据企业需求精准设置专业课程及确定教学内容同时,形成12门校企合作课程。

3.加强课程群建设,采用“1++”模式,将每个专业所需职业技能证的相关课程作为主干,辅以被需值课程、国学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培养学生成为“四会”高素质专业人才。2017年,共开设国学课程6门,创新创业课程12门,“四会”素养选修课程20门。

4.着力打造“1+1”(1个企业技术人员+1个校内专业教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2017年,全院7个专业(含二元制)开展“1+1”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聘请股东企业派出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院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传授学生实际生产技能与企业文化,同时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5.搭建信息化教学平台。2017年,学院与超星集团合作,建设通识课程平台、慕课课程平台、移动端学习通平台,并开展教师、学生信息化培训3三场。目前,共引入的尔雅通识课程38门,建设校本课程121门,其中完成正式上线的课程78门。已基本完成2017年示范校建设要求。截止2017年12月,平台使用人数达4286,单门课程访问量最高达32万,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了数据可视化,并专门设置了活跃教师和活跃学生专栏。

6. 修订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制订个性化考核方案,完善修订“素养拓展学分”模块,全面推行无纸化成绩考评,注重过程和能力考核,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出题和评价,以口试、实验项目取代笔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7.全面将被需值理念融入课堂,“努力被需要,提升被需值”,让每位学生都认识到只有自己熟练掌握更多技能和知识,才能被更多人需要,随着被需值的提升,幸福度才能跟着提高。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开展名师评选工作。2017年全面修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教学名师培养和评选办法》,组织开展第二届名师评选活动,开展第二届教学名师评选活动,经过层层筛选,最终评出李艳珍等10位老师为学院第二届教学名师,推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并带动全院教师素质的提升。

2. 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2017年,组织3场“精品在线课程设计与制作暨信息化教学专题培训”会议。分别邀请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高职高专组评审专家,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刘万辉副教授;超星尔雅网络课程建设培训讲师肖治民、智慧树泉州地区经理曾坚固等3位专家进校开展专题培训。

3. 着重培养和提拔优秀年轻骨干教师,并给予相关进修和培养倾斜,有针对性地组织稳定性较高的专业教师到省内外、台湾等职业教育发达地区进修培训,充分发挥年轻骨干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017年组织7名骨干教师参加由福建省教育厅组织的“福建省闽台师资联合培养项目”。

4.推行教师下企业企业顶岗实践制度,践行访问工程师制度、实施教师与企业行业人员一对一联系制度、学期成果考核制度、听课补贴课时制度等促进教师队伍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及时了解行业企业发展方向和需求,增强实践能力,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积极参加国家,省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会议,2017年,共派出15名教师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会议。

6.修订《泉州轻工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组织蔡荣盛、罗素珍等2位教师申报“泉州市高校中青年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

六、实践教学建设

1.实习实践平台建设

做好学生实习管理工作,规范实习教学管理,保证学生实习质量。2017年9月,引入了“校企邦”大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并导入包含班级信息、教师信息、实践教学课程信息、学生信息、专业信息五项基本数据。实现学生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全程跟踪及学生实习实践资料提交、考勤管理、周日志批阅、实习报告评审、实习成绩鉴定、实习评价等工作的在线管理。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着力加强校企合作,本学期每个系至少各增加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提升学院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人数占毕业生的比例。截至目前,学院共有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4个。

3.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017年,学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成融媒体技术实训基地、食品加工与检测实训中心、现代金融服务实训中心、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室内设计实训基地、安踏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恒安机电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商物流020实训基地、鞋材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4.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2017年9月,学院院基因裂变孵化基地获批福建省众创空间。11月入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2017年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支持建设项目。截止2017年12月,基因裂变孵化基地共入驻初创企业34家,创业团队22个,目前在孵项目22个。并成功引入校外建筑设计类创业公司1家。

2017年12月为迎接泉州市众创空间的复核审查,基地进行了相关材料整理,并补充了6项创新创业材料,其中包含创业团队信息、创业项目信息、创业公司融资合同、创业公司入驻协议、创业管理人员社保情况、与高校校校合作信息等多项创新创业资料。经过第一阶段的自评,我空间获得了83分的高分成绩,在同类众创空间中分值位列前茅,受到了科技局项目审查组的肯定。同时,为争取国家众创空间备案, 今年11月先后与福建闽荣律师事务所、福建世纪圆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泉州中丰税务师事务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填补了基地先前未与投融资机构进行合作的空白,并于2017年11月与极地孵化器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填补了基地与科技类孵化器合作的空白。

七、大学文化讲坛

为提升师生素养,积极筹备大学文化讲坛等工作,2017年成功筹备举办了大学文化讲坛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

八、下一阶工作计划:

1.专业建设。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每年新增设2-3个新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达到30个,建成3-4个省级专业对接产业示范专业群,3-4个省级专业示范点,推进专业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以工业机器人技术、电子商务、服装与服饰设计、食品营养与检测、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为引领,形成6个左右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申报泉州市鞋业职业教育集团、泉州食品职业教育集团为省级职教集团,建设或引进3个以上资源丰富、应用便捷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力争在国家级重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融合发展。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融通与配合,强化国学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推进“被需值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全面推行“二元制”、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校企育人“双重主体”、落实学生学徒“双重身份”,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权利义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员工。至2020年,省级“二元制”、现代学徒制专业数达到12个。同时,建设4-6个“企业人才中心”,根据企业人才需求,实施招生招工一体化,代企业招收、培训新员工,为企业培训、培养员工,全面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加强创新创业拓展学分的积累与认定工作。

3.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引进、调整”的思路,增加总量,改善结构,提高质量,紧紧围绕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加强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投入资金用于引进优秀师资,其中依托相关政策引进台湾专业教师10名,依托晋江博士后工作站引进进站博士10名,制定奖励政策引进有技能、有知识、有教学经验骨干教师10名。到“十三五”期末,建成一支名师引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勇于创新、潜心教学、团结进取、适应教学和科研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兼)任教师总数达到370人以上。其中,专任教师数达到250人以上,兼职教师数达到120人以上;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6%以上,硕士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40%以上;“双师”素质教师达到80%以上,培养和选拔副高职称以上专业带头人30名,培育和引进省级教学名师2-3名,建成2-3个省级教学团队。在企业建成4-6个“师资培育暨科研孵化基地”,根据企业需求开展学院教学、职工培训和科研项目孵化。全面推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习实践制度,践行访问工程师制度,实施教师与企业“1对1”联系制度,着力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每个专业教师每学年至少2个月在企业挂职、实践实习。

4.课程建设。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课程够用管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构建以能力为主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加强课程群建设,将每个专业所需职业技能证的相关课程(职业能力课程)作为主干,辅国学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推进行业、企业联合开发教育资源,实行学校与行业企业课程学分互换互认,培养学生成为融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为一体的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到2020年,校企合作开发30门以上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及配套教材,开发各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建设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80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个;院级专业教学资源库6-8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3个,开设30门左右的素质类网络素养课程作为选修课,以翻转课堂、小组讨论学习为基础建成150门慕课,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大幅提升学生课程教学的参与度。

5.教学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推进教学模式改革,达成“三动”和“四会”培养目标,将学生动手课时提升至全部专业课时的60%,全面推行小组学习、项目学习和讨论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激发和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着力打造“1+1”(1个企业技术人员+1个校内专业教师)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模式,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院专业核心课程主讲教师,传授学生实际生产技能与企业文化,及时将企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融入到教学标准、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际零距离。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推行信息化教学,加强三大实习(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管理,完善实习平台建设。同时,将被需值理念融入课堂,推行考试模式改革,全面取消简单化的书面考试,改以实做、学生出题库做考官、讨论、辩论等考试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效果。到2020年,60%以上专业课程实施项目、案例教学,50%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施校企共同评价,实现所有学生实习实践资料提交、考勤管理、周日志批阅、实习报告评审、实习成绩鉴定、实习评价等工作的在线管理。

6.实训基地建设。以国家、省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完善校内融媒体技术实训基地、食品加工与检测实训中心、现代金融服务实训中心、智能制造机器人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实训基地、室内设计实训基地、安踏服装生产性实训基地、恒安机电生产性实训基地、电商物流020实训基地、鞋材检测生产性实训基地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依托五大股东集团企业,发挥区域实体经济发达、活跃优势,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到十三五末,再投入3000万元,新建专业实训基地5个,各类专业实训室10个,改善实训室25个,实现实训基地建设规模45000㎡以上,教学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以上。新增校外实训实习基地60个以上,使校外实训实习基地达到200个以上,基本能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践。

7.协同创新与成果转化。完善学院六大科技培训创新平台:与ABB、华航唯实、新时达工业机器人等合作建设国家教育部项目“工业机器人应用培养中心”;与福建晋华集团共建“晋江市集成电路人才培训基地”;与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泉州市项目“数控一代与智能制造实训点”;与泉州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厦门思尔特机器人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校研企创新应用中心”;与泉州市邮政管理局共建“泉州市快递人才培训中心”;与福建晋工机械有限公司、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研究院、中科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共同建“机器人科技协同创新中心”,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所围绕产业关键技术、核心工艺和共性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将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需求作为工程技术研究选题的重要来源,校企协同创新,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校企研”合作共同申报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并制订成果转化方案。到2020年,建成省级科技协同创新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承接省级应用型、工程技术研究项目3-5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5项以上。

泉州轻工学院教务处

2018年1月